•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财发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展会新闻 » 正文

    不爱消费爱定存,背后原因竟然有这么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31 21:27:40   浏览次数:915  发布人:5da2****  IP:125.64.47.***  评论:0
    导读

    疫情以来,市场对“报复性消费”的期望逐渐落空。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比上月回落6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3%。与之对应的是定期存款的高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季报中国宏观金融》报告指出,今年居民的货币窖藏现象仍然明显。上半年,定期存款增加6.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量相近,较2019年同期多增近7000

    疫情以来,市场对“报复性消费”的期望逐渐落空。

    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比上月回落6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3%。

    与之对应的是定期存款的高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季报中国宏观金融》报告指出,今年居民的货币窖藏现象仍然明显。上半年,定期存款增加6.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量相近,较2019年同期多增近7000亿元。

    第一财经记者在网络上看到不少网友对此的评论,“保本理财退出,不能接受净值型理财的人只能存定期”、“理财和民间借贷暴雷促进了定期存款的增长”。

    个人定期存款高增是否意味着预防性储蓄上升?与消费低迷是否有直接关联?造成定期存款高增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年来,定期存款高增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结构性存款压降、商业银行流动性新规影响、疫情对消费活动抑制、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吸引力下降、通胀走低等等。

    国人更爱存钱,但不应简单归结为消费信心不足

    近日,微博上一则关于预防性存款与消费低迷内容的帖子引发了网友的讨论与关注。

    该帖中引用了四大行个人定期存款增速以及今年以来的消费数据,消费数据疲软反映出国民消费信心正在回落,国人正从2017年的尽兴消费转变为选择把钱存起来,国内经济恢复路且还长。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行个人定期存款以及个人定期存款同比增速来看,个人定期存款呈现逐渐增多趋势,同比增速也从2019年的负增长,转变为两位数增速。这些都反映出,国人开始热衷于银行定期存款。

    单位:(万亿元)

    (单位:%)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NIFD季报中国宏观金融》报告指出,今年居民的货币窖藏现象仍然明显。上半年居民存款增加7.4万亿元,低于2020年同期、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活期存款增加9391亿元,低于过去两年同期增量,而定期存款增加6.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量相近,较2019年同期多增近7000亿元。定期存款高增,反映出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这与当前消费数据修复困难是相对应的。

    对于国人对定期存款偏爱度的上升,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疫情导致的暂时性因素,消费复苏乏力,居民出于预防性储蓄考虑,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但不应简单归结为消费者信心不足。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两年定期存款多增有可能主要受到四种因素的影响:第一,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较低,投资于其的资管产品收益率也因此下降,这增加了定期存款相对于资管产品的吸引力;第二,金融管理部门综合施策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其中一部分结构性存款转化为了定期存款;第三,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市场主体投资意愿有所下降,更倾向于获取稳定且适中的回报,定期存款刚好可以满足其要求;第四,在流动性匹配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要求下,银行增加了定期存款的营销力度。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表示,2020年与疫情有关,疫情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去年特殊年份,民众加大预防性储蓄;疫情也对人们的消费活动构成一定抑制;国内逆周期调控,市场利率下降导致各类理财产品、各类宝的收益率随之降低,吸引力下降;以及通胀走低等都可能推动居民增加定期存款。

    “近年由于疫情及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人们预防性储蓄较之前略有上升,这点可以从居民储蓄及零售方面消费数据得到一定佐证。比如,疫情或散发病例制约人们出行消费;但国内消费或内需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调控趋严,此前对经营贷及消费贷监管规范,结构性存款压降,都会对居民存款、贷款构成影响。”周茂华对记者说。

    非银存款稳步增加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曾在研报中指出,预防性储蓄现象,在2003年(非典时期)和2020年(新冠疫情)都出现过。不同的是,非典暴发后,北京居民的储蓄率出现跳涨,但在两三个季度后,储蓄率就重新下滑,回到往年平均增速上。同时,消费在短期下行后,也很快回到了上行通道;而新冠疫情暴发后,居民储蓄率也出现了明显上行。但截至2021年一季度都没有看到储蓄率的明显回落。

    李奇霖认为,这种长时间的高储蓄、低消费行为就不能仅仅归因于疫情导致的预防性储蓄了。居民持续性的减少消费,更有可能是有某种长期的原因,使得居民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出现了改变,而疫情则将这一因素进一步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更爱储蓄、投资意愿大于消费意愿。这从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可以得到印证。2021年二季度报告显示,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方面,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5.1%,而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5%,而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则占49.4%。

    (单位:%)

    另外,央行披露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下称“非银存款”)数据也反映出证券市场的吸引力。

    非银存款在概念上主要包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券商、信托、保险、基金等)托管在商业银行中的各类账户资金。央行在金融统计数据中公布的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乃是月度增量,其指标展现的是非银机构在月度时间范围内资金的流向(流出或流入)。

    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非银存款稳步增加,其中2月非银存款增加1.61万亿元,7月增加近万亿元。在市场看来,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每次破万亿的背后,都有股市投资热情高涨、全民炒股的影子。

    (单位: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储蓄率开始向常态回归的信号正逐渐显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NIFD季报宏观杠杆率》报告中指出,从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来看,在今年一季度已经出现了交叉,即消费增速超过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二季度还在拉大。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居民储蓄率自2021年以来开始了下降的趋势,逐渐向过去几年的稳定状态回归。

    该报告认为,从趋势上看,居民消费处于平稳的恢复状态中,且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受基数效应的影响,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低于一季度,但居民消费支出同比增速还要高于一季度。总体上看,当前消费增速并未恢复到位,仍处于潜在增速之下,这也是二季度实际GDP增速放缓的部分原因。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消费有较大恢复空间。尤其是当房地产价格趋稳,以及经济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时,更有利于鼓励居民提高消费支出,带来居民储蓄率下降。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5da2****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8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