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当前,生成式AI工具在大学生课程学习中迅速普及。第三方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近三成大学生将生成式AI用于写论文或作业,有些学生甚至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发布的《2025年学生生成式AI调查报告》也显示,88%的英国本科生在课程考核中使用过生成式AI工具,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53%。
生成式AI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使用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功能强大,能协助完成解题、翻译、资料搜索、文献整理、案例分析、撰写小文章、编写小程序、制作PPT、撰写实验报告等在内的大部分课程学习任务,并具有突出的效率优势和质量水平。从这个角度看,生成式AI可谓是学生党的全能“助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加约束的情况下,大学生的AI使用泛滥,可能致使AI工具由“助手”化身为“枪手”。
生成式AI工具的不当使用,会给高校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课程教学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失效。在大量借助AI完成课业任务的情况下,多数学生提交的作业、论文、报告等趋于同等水平,这就会掩盖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欠缺,导致过程性考核失去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意义,从而可能出现作业情况良好而闭卷考试一落千丈的局面。除集中笔试考核外,高校课程的结课考核也可能是经AI“美颜”后的假象,许多课程考核方式将失去评价学生的效力。
二是学生的能力培养遭遇AI的严重干扰。AI这一全能“助手”使学生表面上完成的学习任务令人满意,但AI仅能生成结果,使用AI的过程无法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高校教学环节无法发挥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关键培养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三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难以控制。当前,AI生成内容的水平已无法仅靠教师主观判断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作业内容逐一进行AI率检测、引用资料核实也不现实,而多数学生可能并不认为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存在学术诚信问题,从而可能导致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术诚信问题失控。
四是AI工具过度使用对学生学习态度构成潜在负面影响。在当前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可能借助AI工具便捷地应付学习任务、逃避课业压力和学习挑战,也有学生因追求作业质量或跟风等原因而选择使用AI工具。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导致学生养成凡有作业必先用AI生成的习惯,势必降低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考虑到培养大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过度使用生成式AI对高校教学的挑战,高校需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AI工具使用的规范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已发布了毕业设计阶段AI工具使用的规范意见,但这些规范仅针对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未对高校课程教学环节中的AI工具使用“立规矩”。由于课程教学环节的AI工具使用更为普遍,高校亟须从制度、技术、课程、教学主体即教师与学生等多角度采取措施,以应对AI工具在教学中迅速普及带来的全新挑战。
加快制定全面的大学生生成式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界定AI工具在高校课程学习中的使用原则、许可使用范围和方式,要求学生充分披露所提交文本的AI使用状况。该规范不仅涵盖大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还应涵盖课程论文、作业、讨论、项目、报告等在内的全部学习任务。伴随AI工具的功能演进,还应不断细化大学生AI工具使用规范,加强对不同类型教学任务中AI工具使用的分类指导。
大力推进科研AI检测系统开发应用。加快研发生成式AI内容识别技术、科研AI率检测工具及检测系统,加速AI文本内容检测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为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AI工具依赖度提供技术保障。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并合理使用生成式AI工具。提升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大力宣传大学生生成式AI工具使用规范,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AI工具在学习中使用的利弊及风险,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AI风险防范教育。增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强化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与个体素质提升的价值教育,倡导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任务中审慎使用生成式AI工具。
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和基于AI的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加强教师数字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与创新课程教学活动。加强高校教师AI工具使用培训,引导教师评价AI工具对课程与教学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鼓励教师探索AI工具情境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
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评估生成式AI使用对高校课程的全方位影响,适应生成式AI工具使用的新教学环境,并加快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人工智能+”融入大学课程,促进高校课程优化。推动高校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结合生成式AI的使用探索研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项目或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更多应用于课程教学,强化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目标。
加快变革高校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现阶段应全面评估生成式AI工具使用对课程考核的直接影响,促进高校课程考核变革。调整课程考核内容,增加侧重于复杂问题解决、创造性方案提出或动手实践类、实地考察类、指定材料分析类的考核内容,提升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问题分析深度的要求,降低学生使用AI工具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可采用课堂提问、小组汇报结合个人答辩、口试、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减少学生在课程考核中AI工具的使用。加强过程性考核管理与监督,以要求提交方案草图、思路演变过程或团队讨论纪要等细化过程汇报要求的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能力。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玲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