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为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强化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栏目展播第三批优秀案例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辽宁省营口市大清河
大清河,又名青沙河,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发源于大石桥市,河流全长100.7公里,流域总面积1482平方公里,其干流途经盖州市等重要城镇。
突出问题
“十二五”末期,受环境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河道自然径流量少、河道两岸植被覆盖率较低等因素影响,大清河生态用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大清河城区段——治理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大清河城区段——治理后
主要做法
营口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大清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
一是高位推动,奋力打造“美丽大清河”优美画卷。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织密治水管水的责任网络。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保护投入力度,先后制定实施《盖州三条河流总氮削减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盖州市河库垃圾分类清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措施。
二是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水环境”源头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溯源,揪“病根”,排查、溯源入河排污口90余个。开展河湖攻坚行动,清“四乱”,巡河1500余次,清理垃圾2万多立方米。补齐城镇设施短板,提“水质”,新建及改造污水管网30余公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3个。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通“经脉”,测土施肥技术入户率达9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8%以上。统筹整治城乡黑臭水体,清“顽疾”,实施盖州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治理。规范饮用水水源,保“安全”,加强3个饮用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增强社会责任,重“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全社会监督作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大清河支流河香水河——治理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大清河支流河香水河——治理后
三是水陆贯通,努力提升“水资源”优化利用。统筹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构建再生水循环体系,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的尾水通过中水回用、城市绿化灌溉等方式加以循环使用,提高用水效率。抓好工业节水、加强城镇节水和发展农业节水。
四是治水梳岸,积极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盖州市大清河河道治理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建设与保护,建设生态缓冲带1.8公里,恢复湿地1000余亩,推动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土著鱼类3种。
治理成效
经过数年治理,大清河实现了“清水畅流、河湖健康、水绿交融、人水和谐”的目标,带来了三方面的效益:一是水“净”了起来。国控断面水质全年稳定达到Ⅲ类,部分月份达到Ⅱ类;2018-2023年,氨氮、总磷浓度均降低87.5个百分点。二是水“动”了起来。水资源保护力度增强,2018-2022年,生态流量由179立方米/秒增至238立方米/秒,提高了近33个百分点。三是水“活”了起来。上游是风景秀丽的石门水库水源,下游是红海滩,成为了野生鸟类迁徙和鱼虾嬉戏的乐园,实现了大清河“鱼翔浅底,飞鸟成群”的美好画面。
经验启示
大清河流域坚持多元合作、“三水统筹”协同发展。一是营口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水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二是坚持“三水”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协同共治,重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河流管护联防共治大格局。多部门联动,探索开启“智慧化治水”新手段。四是坚持全民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构建良性互动的生态环保格局。大清河治理的成功经验可为环渤海独流入海河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大清河下游
供稿 |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