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财发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自主技术破解难题,中国基建硬核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8 07:38:44   浏览次数:4  发布人:6a37****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小新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十四五”筑牢发展根基,为继续跑好“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积攒了更充足的底气。回首“十四五”,中央企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诸多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承前启后之际,“国资小新”携手科技日报,和您一起回顾央企在“十四五”期间

    小新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十四五”筑牢发展根基,为继续跑好“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积攒了更充足的底气。回首“十四五”,中央企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诸多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承前启后之际,“国资小新”携手科技日报,和您一起回顾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部分硬核科技创新成果。今天为您带来第二篇《自主技术破解难题,中国基建硬核升级》。

    “十四五”期间,

    中央企业将新质生产力

    深度融入中国建造,

    多项开创性成果在山河间铺展,

    为大国工程注入创新动能!

    “华龙一号”先进建造技术

    填补行业空白,“国之重器”用上自主建造技术!


    当“大国重器”遇上中国建造,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2年7月,

    中国建筑基于“华龙一号”

    核岛复杂结构构造特点,

    融合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

    建造理念建立的

    “华龙一号”先进建造技术

    正式成套。

    该技术是以

    “核岛大型复杂混凝土结构

    先进设计方法”、

    “三代核电核岛复杂结构

    施工关键技术”、

    “核岛结构工程专用材料

    设备及工艺技术”

    为主要技术特征的

    核岛土建工程

    设计施工成套关键技术。

    其攻克了三代核电建造

    大量新的施工难题,

    构筑了“国之重器”

    “华龙一号”建造核心优势。

    其中,

    国产大吨位预应力系统

    实现了预应力施工设备

    材料的“国产化”,

    有效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核岛大型复杂混凝土结构设计平台

    大幅提升了核岛施工

    设计精度及建造效率,

    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

    目前,

    该技术已成功在

    防城港、太平岭、石岛湾等

    核电项目落地应用,

    有效推动了“华龙一号”

    标准化批量化建设进程,

    为我国探索核电建设自主化路径、

    推进能源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运营水管家”服务模式

    新突破,卫星+AI为我国现代化水治理提供成功范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城市管理与建设也融入了

    新科技、新智慧。

    水环境治理

    往往耗时耗力、成本高昂。

    为又快又好地破解治理难题,

    2025年4月,

    中国建筑创新推出

    “城市运营水管家”服务模式,

    为城市水环境治理

    带来了全新突破。

    其核心成果——

    “无人机多光谱AR水环境监测技术”

    “可再生吸附除磷技术”

    “污染物扩散模型和监控平台”

    如同一位拥有“智慧眼”“灵巧手”

    和“最强大脑”的全能医生,

    可以给城市水体做“微创手术”。

    “智慧眼”:

    系统融合卫星遥感大数据,

    搭载定制光谱仪的无人机

    与地面水质监测预测

    一体化智能系统,

    构建全域覆盖的立体AI监测网络,

    让污染无所遁形。

    “灵巧手”:

    采用可再生吸附除磷滤料,

    能快速吸附水中低浓度磷,

    并通过技术再生反复使用。

    相当于为水体

    安上了长效的“净化器”。

    “最强大脑”:

    通过污染物扩散模型与监控平台,

    系统可精准判断突发污染的

    危害程度与影响范围,

    让指挥人员一目了然,

    实现全域“一图统管”。

    该模式贯通

    “监测-分析-决策-治理-展示”全链条,

    提供系统化、定制化解决方案,

    大幅提升治理效率与精准度。

    目前,

    该套技术已获多项发明专利,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我国现代化水治理

    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成功范例。

    金属屋面建造关键技术

    达国际先进水平,能抗击17级台风!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5年6月,

    由中国建筑主导的

    金属屋面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通过评审,

    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

    “嵌入式连续焊接不锈钢金属屋面系统”

    和“金属屋面模块化体系和施工技术”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系列技术

    在多个重大工程中应用。

    团队创新研发

    高抗风金属屋面系统,

    实验室静态抗风压能力

    高达21千帕,

    相当于抵御17级台风,

    实现“滴水不漏”密封,

    并经受多次强台风实战检验。

    在广州白云机场T3建设中,

    团队通过“BIM+3D扫描+参数化设计”

    集成技术,

    实现了毫米级高精度不锈钢连续焊接,

    完美兼顾了超强防水、卓越抗风,

    与建筑“第五立面”的美学要求。

    不锈钢自动焊接机器人

    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中

    仅用十个月完成22万平方米

    世界最大

    整块超薄不锈钢金属屋面施工,

    创造了国内首个

    不锈钢焊接金属屋面系统。

    2025年6月,

    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

    经受住了台风“蝴蝶”的考验,

    没有出现风揭、渗水现象。

    这项成果为国内大跨度建筑

    屋面结构抗风性能的实质性提升

    作出了突出贡献。

    “零海拔屋”

    高原上的“近平原”屋,抗-30℃极寒、破解高反难题!


    在极寒、复杂地形等特殊条件下,

    中国建造给出全新“解决方案”。

    2025年6月,

    由中国建筑

    研发承建的

    全球海拔最高、

    规模最大的增压建筑群——

    新疆火烧云铅锌矿增压建筑群项目

    落成交付。

    该项目地处新疆喀喇昆仑中部,

    海拔超5000米,

    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60%,

    常年面临

    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

    本次交付的增压建筑群

    拥有超1700平方米增压空间,

    是“零海拔屋”系列产品之一。

    其通过增压与环境调控技术,

    将室内气压、含氧量、温湿度等

    指标调节至平原水平,

    可有效缓解

    因低压、缺氧所导致的

    高原反应及长期生理损伤,

    为高原劳动者打造“近平原”之家。

    目前,

    该技术已应用到国防、

    科考、工程、旅居等场景,

    累计落地项目几十个。

    依托这项技术研发的

    “极地科考增压建筑”

    随中国第40次、第41次

    南极科学考察队

    到达中国南极昆仑站,

    为科考人员提供工作与居住保障。

    复杂喀斯特地层下盾构施工技术

    挺进喀斯特,开创“地质禁区”施工新范式!


    2021年12月,

    贵阳地铁3号线

    土建14标盾构隧道贯通,

    实现贵州省喀斯特地层

    盾构施工“零”的突破。

    该项目应用

    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

    “黔进1号”“黔进2号”

    土压平衡盾构机,

    适配石灰岩硬岩层与高水压环境。

    这是国内首次采用盾构长距离

    穿越岩溶发育区技术,

    也是首次综合运用多技术

    安全下穿既有贵广高铁,

    确保高铁运营不受影响。

    2023年,

    中铁六局

    以“装备定制+精准探测”为核心,

    深耕岩溶治理与安全穿越技术,

    总结贵阳地铁3号线施工经验,

    形成复杂喀斯特地层下盾构施工技术,

    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复杂喀斯特地层下盾构施工技术

    重点是要对盾构机进行改装,

    其中包括对盾构机刀盘的改装,

    增加接触点,

    以实现多点掘进

    应对溶洞等特殊结构硬岩;

    为盾构机配备探测和监测系统,

    确保项目不坍塌、不产生脆性破坏等。

    该技术开创了

    喀斯特地层盾构施工新范式,

    形成专属技术指导体系,

    为西南地区交通工程建设

    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大型复杂文旅场景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自主研发,将电影场景“搬进”现实!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只有创意概念,

    没有具体图纸,

    如何用钢筋混凝土

    绘制出奇幻恢弘的创意画面?

    中国建造的“黑科技”作品

    ——北京环球影城

    侏罗纪世界努布拉岛景区假山

    见证了中国建造的逆袭之路。

    中国建筑团队基于

    数字化正向设计和智能建造技术,

    通过3D扫描、BIM+、

    自主研发智能钢筋塑形弯折设备等,

    将创意转化为9400余件钢构件、

    3000余片钢筋网片、

    10万余根异形钢筋,

    成功攻克了以假山为代表的

    创意场景营造技术难关,

    逼真还原山体,

    每一处褶皱、瀑布和灯具,

    都实现设计图纸的完美落地。

    2021年9月,

    北京环球影城惊艳亮相,

    其配套技术

    ——大型复杂文旅场景建造

    成套技术体系

    实现完全落地支撑,

    其中多项成果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

    中国建造的硬核技术

    让好莱坞电影场景完美呈现,

    让中国建造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

    盾构推拼同步成套智能掘进技术

    国内首创,高铁隧道建造进入智能化时代!


    科技腾飞,

    智慧基建赋能交通网络建设,

    从此四海皆通途。

    2024年4月18日,

    随着开挖直径达14.81米的

    泥水平衡盾构机

    ——“通甬园梦号”刀盘转动,

    通甬高铁苏州东隧道工程

    开始盾构掘进,

    盾构推拼同步成套智能掘进技术

    实现示范应用。

    为突破传统推拼交替模式的效率瓶颈,

    降低频繁启停带来的施工风险,

    中国铁建围绕盾构连续掘进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成功研发

    盾构推拼同步成套智能掘进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首创集成

    “推拼同步+同步双液注浆”系统,

    通过智能算法动态分配油缸推力,

    实现盾构推进与管片拼装并行作业,

    并自动调控注浆速度与凝结时间。

    通过融合智能控制

    与多系统协同,

    该技术攻克了

    推拼同步过程中的

    姿态精准控制、结构稳定保持

    及工序协同调度等

    关键技术难题,

    使隧道施工效率

    相较于传统工艺

    提升超过30%,

    管片上浮量稳定控制在毫米级。

    在多项智能化技术赋能下,

    “通甬园梦号”创下

    日掘进34米、周掘进198米、

    月掘进734米的优异成绩,

    刷新我国超大直径

    高铁盾构隧道最快施工纪录,

    为推动高铁隧道建造向

    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

    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超大跨缆索承重桥梁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

    跨越式进阶!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建成中国首座跨径

    超千米的特大型桥梁

    ——江阴长江大桥,

    一举打破中国人不能建

    大跨度桥梁的固有认知,

    到如今全力建造

    世界最大跨度桥梁

    ——主跨达2300米的

    张靖皋长江大桥,

    中交集团实现了

    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

    跨越式进阶。

    近年来,

    由中交集团主导研发的

    “超大跨缆索承重桥梁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

    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020—2023年,

    研发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

    海中超大跨悬索桥、

    2300米级悬索桥、

    不同垂度四主缆悬索桥等

    核心建造技术,

    攻克复杂环境下大跨结构

    优质、安全、高效建造的难题。

    2016年3月,

    在国际上首次研制

    海上自升式碎石桩施工平台、

    海上桩顶移动式打桩平台。

    2021年,

    在国内首次研制

    全预制装配式桥梁一体化架桥机,

    搭配今年投用的世界最大打桩船,

    推动桥梁工程从“人力密集型”

    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目前,

    该技术成果已深度赋能

    深中大桥、常泰长江大桥等

    世界十大悬索桥、斜拉桥建设,

    重塑中国桥梁建造

    “工业化、智能化”新范式,

    筑牢我国超大跨缆索桥梁

    高质量建设技术根基。

    智能横移液压同步走行系统

    精度99%,破解高铁大码道岔施工难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十四五”期间,

    中国中铁立足高铁接驳工程精准需求,

    以精准就位为核心,

    自主研发

    智能横移液压同步走行系统。

    该系统以液压同步牵引技术、

    PLC集中控制系统、

    高精密就位监测为主要技术特征,

    历经三代迭代,

    同步精度从97%升至99%,

    实现集中控制、同步走行、均匀受力,

    为大码道岔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搭配道岔窄型焊机技术

    突破道岔闪光焊接技术瓶颈,

    让道岔这个铁路“薄弱关节”

    变得更强韧可靠。

    2022年,

    该系统依托京唐高铁首次应用,

    实现智能系统道岔精准就位,

    终结大码道岔施工“人海战术”。

    2023年、2025年,

    分别在津兴、雄商高铁升级应用,

    达成既有线“零人工横移”,

    形成系统完善的施工技术体系。

    目前,

    该系统成为大码道岔施工核心装备,

    大幅提升施工机械化水平,

    为国内同类工程提供技术样板,

    助力高铁网建设提质增效。

    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

    北斗系统替代GPS,铁路勘测安上“千里眼”“顺风耳”


    2025年4月,

    在北斗加持下,
    历经四年研究,
    中国铁建技术团队

    成功研发出

    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

    以及“铁建之星”北斗接收机,

    并牵头主编行业标准

    《铁路北斗地基增强站网建设技术规程》。

    该技术解决了我国铁路勘测设计、

    施工、运营、变形监测等方面
    完全依赖GPS的问题,
    为铁路领域实现

    北斗对GPS全替代
    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较于传统的GPS定位技术,

    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工程测量
    实现了卫星导航的自主可控,
    可通过地基增强来实现高精度定位。

    “十四五”期间,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在业内全面推进“智能勘测”,

    将北斗、无人机低空遥感、

    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等,

    应用在铁路勘测中,

    同时推广应用

    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

    为铁路勘测安上了

    “千里眼”和“顺风耳”。

    基于北斗星地一体化

    增强定位技术的

    《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
    是铁路勘测行业的一项重大创新,
    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铁路勘测

    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数年科技攻坚,

    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

    成为基建新标签,

    “中国创造”的名片熠熠闪光。

    未来,

    央企将持续以技术突破

    赋能基建“硬核”升级,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回顾“十四五”,

    还有哪些令你心动的

    最强基建“十四五”硬核科技成果?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责任编辑丨张越越

    校对丨陈伊南 李虹萦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科技日报


    不推荐电脑端访问(用户少)
    请微信扫一扫,查看完整信息(记得微信收藏)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6a37****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8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