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财发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三对院士夫妇的爱情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9 08:16:30   浏览次数:1  发布人:75e6****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8月29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今天,爱情的表现多种多样——是热烈表白,是烛光晚餐,是朋友圈的合照。但回望几十年前,有一些爱情,没有玫瑰,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却依旧令人动容。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对院士伉俪的爱情故事,他们把青春献给祖国,也把一生交给彼此,他们让爱意在战火岁月、在高精尖研究中悄然生长。 黄翠芬与周廷冲海上漂泊五十六天的出生入死1950年4月的一天,一艘由美国波

    编者按

    8月29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今天,爱情的表现多种多样——是热烈表白,是烛光晚餐,是朋友圈的合照。但回望几十年前,有一些爱情,没有玫瑰,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却依旧令人动容。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对院士伉俪的爱情故事,他们把青春献给祖国,也把一生交给彼此,他们让爱意在战火岁月、在高精尖研究中悄然生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黄翠芬与周廷冲

    海上漂泊五十六天的出生入死

    1950年4月的一天,一艘由美国波士顿驶来的货轮在天津大沽口外的公海徘徊,甲板上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焦急地眺望着远方。过了许久,一艘悬挂着中国国旗的汽船破浪驶来,看着船头的五星红旗,他们相拥而泣。

    为了这一刻,这对年轻人已经在甲板下煎熬了56天,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为“夫妻院士”的分子遗传学与细菌学家黄翠芬、生化药理学家周廷冲。

    194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黄翠芬来到重庆前中央卫生实验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她结识了正在给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担任首席助手的周廷冲,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他们常常沿着歌乐山的小径漫步畅谈,爱情不期而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黄翠芬和周廷冲在康奈尔大学的合影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为了在科研上更进一步,周廷冲决定出国留学并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黄翠芬不仅全力支持,自己也开始准备出国的事宜。1948年,黄翠芬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读书,分别许久的恋人在异国重逢。同年他们决定结为夫妻,婚后继续他们的学业。

    1949年开始,周廷冲开始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他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扎进实验室,发现了与辅酶A有关的受体酶与供体酶之间的规律,最终证实了导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李普曼的猜想。

    此时黄翠芬同样在学业上收获颇丰,她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并到波士顿突夫斯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这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得知这个消息后,夫妇俩特别兴奋,下定决心抛下一切准备回国。然而回国之路,谈何容易。黄翠芬回忆道:“直接回国美国就封锁,美国要离开必须在护照上有移民局批准才能走,那个时候它将所有知识分子都控制着,不让离开。”

    归国心切的黄翠芬与周廷冲被迫做出一个选择——冒险偷渡。夫妇俩将家产变卖,全都换作国内需要的书籍和仪器,仅剩的两千多块钱,买了两张一千块一张的高价船票,还要跟货船船主签订“生死自负”的生死协议。为了不被发现,他们藏身于货船底部的船舱之中,这里空间狭小,环境恶劣。就这样在海上漂泊了56天,夫妻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这么艰险的情况下,黄翠芬夫妇还将带回的部分国内缺乏的书籍和器材保存完好,回到祖国后,就立即投入山东医学院的筹建工作。日后,黄翠芬成为我国著名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周廷冲成为生化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人在各自领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敏华与吴仲华

    归国共拓 “飞天” 事业

    李敏华和吴仲华的相遇是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他们都爱好音乐,一个弹钢琴,一个拉小提琴,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科研志趣,两人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

    毕业后两人同时留校任教,于1943年结为伉俪,同年吴仲华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1944年与李敏华一起途经印度赴美,并一同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生院学习,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在异国他乡并肩钻研,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学术上的同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敏华、吴仲华在美国家中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年期间,夫妇俩有了两个孩子,家庭经济和学业上增加了许多负担,但种种磨难并没有将二人打倒,他俩互相支持、刻苦研读,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1947年,吴仲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博士学位,李敏华也在次年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第一位女性工程博士。之后,两人双双进入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美国国家航空局NASA的前身)担任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研究科学家,从事航空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彼时NACA隶属美国国防部,是极为敏感的单位,外国人若要在此工作,须经过美国国会审批。当时仅有4名外国人获准,其中就包括李敏华与吴仲华夫妇。

    在NACA工作期间,吴仲华创立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以燃气轮机为主的叶轮机械性能,被国际同行称为“吴式通用理论”,该理论创立至今已70余年,仍不断地被世界各国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叶轮机械行业广泛应用,在我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水轮机的设计研究中也应用到这一理论。

    而李敏华的学术成就同样斐然,她发表了数篇NACA报告,在1950年举办的第三届塑性年度会议上宣讲了重要论文《论应变硬化区中轴对称平面塑性应力问题》,从而奠定了她在塑性力学领域的学术地位,而后她被遴选为西格玛Xi学会的会员。

    尽管夫妇两人在美国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入如日中天的境地,有关方面一直要求他们加入美国籍,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学习工程的主要原因:“去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学成归来建设祖国!”

    当时美国政府对大学工作的中国理工科留学生的回国事宜横加阻挠,李敏华夫妇历经十年努力,尝试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到印度等地找寻工作、争取联合国亚洲工程项目以及赴港省亲等方法,均未成功。最终以暑期旅欧的名义出行,特地选择了星期日乘飞机离美赴英的方案,这才避开了移民局的纠缠。终于,1954年他们绕道西欧、苏联,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协助下,于11月通过满洲里,几近辗转回到了祖国。

    绕了大半个地球,他们终于回到阔别17年的北京。李敏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担任研究组组长,成为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吴仲华开创了工程热物理学科,见证了工程热物理从初创到发展具有完整系统的复杂学科、再逐渐提升到与国际接轨的整个进程。李敏华和吴仲华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成立大会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茹玉与何炳林

    同桌同学携手相伴终生

    一个是生在南海之滨的青年秀士,一个是长在白河之津的女中才俊,原本天南海北相隔数千里,生活绝无交集,然而抗战的烽火让陈茹玉、何炳林这对心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在西南边陲相遇。

    何炳林高中毕业准备投考大学之际,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先后沦陷。为了保存教育力量免遭毁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后迁往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目睹山河破碎,何炳林决心报考西南联大,从广州历经艰辛到昆明求学。此时一位从北方天津来的姑娘同样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昆明,她叫陈茹玉。

    陈茹玉小学毕业时家里便不再供给上学费用,彼时社会上重男轻女的传统风气仍然盛行。还想读书的她铆着一股劲儿,取得了公费读书的资格进入天津第一女子中学。中学时代的她少言寡语,一心苦读,一直名列前茅。“七七事变”爆发后,天津落入日寇的统治,她也面对了这个生死存亡的抉择:留下,就要在敌人的枪口下成为亡国奴;离开,对于花季少女而言是飘零的远方和未卜的前途。

    怀抱抗日热情的陈茹玉说服了父母,孤身离津南下,计划乘船先到香港,转道昆明。中间被日军拦下,差点被遣返,她冷静回答:“我要去香港结婚!”这才躲过追查,最终抵达昆明。

    陈茹玉酷爱数学,原计划报考西南联大数学系,但听说当时国家急需化学方面人才,她认真考虑后转报化学系。当年化学系一共招收30个学生,毕业时仅剩15个,可见其学业压力之大。陈茹玉是坚持下来的人,她在这里遇见了何炳林。

    说来也巧,何炳林擅长物理,陈茹玉喜欢数学,偏偏因缘际会两人都进了化学系。两人因共用实验台而有了交集。何炳林鼓起勇气找陈茹玉一起研究课题。陈茹玉看何炳林老实正派,便答应:“好,那我跟你一起研究课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何炳林和陈茹玉的结婚照片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分别回京津复校,何炳林、陈茹玉双双成为南开大学的教员,并于当年结婚。为了实现科学报国的抱负,二人决定出国继续深造。去到美国,夫妇俩再次同窗共读,先就读于南加州大学,后转入印第安纳大学。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夫妇均取得了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

    然而学业已成,故国难回。当时,中美双方正在朝鲜半岛进行着胶着的战争。美国移民局多次刁难,甚至扣下了他们的护照。陈茹玉愤愤地说:“没有护照我们也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甚至怀疑这对夫妇是共产党,突击到家中搜查。幸亏他们早有准备,早已将进步报刊藏了起来。

    最终回国的契机是源于中美日内瓦谈判,何陈夫妇与另外十几位留学生在一家旅馆里秘密集会,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寻求帮助。信件交给印度驻联合国大使,再由印度总理尼赫鲁转交到周总理手中。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质问美国为什么扣留中国留学生,并拿出学生们的亲笔信,杜勒斯无言以对。

    回国之路同样艰险,夫妇二人用积蓄购买了大量书籍仪器,他们计划带回国内,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当时美国对中国的禁运政策相当严格,何炳林和陈茹玉精心筹划,把平时收集的资料化整为零,分批寄给国内的亲友。又将仪器原料藏进最破旧的箱子里。回国前通关时,给检察人员10美元:“我们行李太多,检查对你也很麻烦,还请行个方便。”最终侥幸过境。

    回国后,陈茹玉坚守着夫妇二人共同的农业救国理想,成为中国农药化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何炳林开启了国内最早的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茹玉和何炳林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相伴一生的何炳林和陈茹玉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三对院士夫妇的每一次选择,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真正的爱,不仅是相守,更是共同担当。他们用一生书写“科学救国”的誓言,最动人的情书——藏在每一次科研攻关、每一段归国路途、每一个沉默陪伴中。

    参考文献:

    [1]口述历史·初心如炬映征程|黄翠芬与周延冲:院士伉俪[OL].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2025-03-20.

    [2]吴仲华百年诞辰纪念[OL].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07-28.

    [3]固体力学家李敏华院士:展翅长空绽芳华[N].中国科学报,2015-07-31.

    [4]何炳林、陈茹玉:院士双星爱国情深[OL].南开校友,2018-09-2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5e6****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8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