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无尾目,是现存两栖类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一支,因发育成熟后不再具有尾巴而得名,通俗来说就是蛙和蟾蜍的大集合。
目前已知无尾目下包含超过7700个独立物种,占到了整个两栖动物物种数量的88%,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族。
如果你翻开无尾目家族的族谱(分类名录),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蛙类和蟾类在其中的关系不能说泾渭分明,只能说是纠缠不清。
例如虽然叫壮腹蛙科(Craugastoridae),但它下级分类中却有红胸蟾属(Oreobates)、蟾足蟾属(Phrynopus);一共只有3个现生属的角花蟾科(Ceratophryidae),其中有两个竟都是蛙属!
所以蛙和蟾究竟有何区别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颜值至上?
我们来做个小测试,以下这些图中,哪些是青蛙?哪些是蟾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1 供图:谢汉宾
图2
图3 图源:natgeomedia.com
人们习惯于将皮肤光滑、高度水栖的无尾目成员称为蛙(frog);将体表粗糙、喜欢在陆地上活动的称为蟾(toad)。人们也常常将蟾和“丑陋”画上等号,在西方俚语中“toad”就有丑八怪的意思,上海话则称其为癞蛤蚆,同时民间也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俗语。
但其实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区分方式并不准确,例如图1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tigerinus),都不需要放大看,你就会发现它们的皮肤也很粗糙,有许多深色凸起。
图2的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则因皮肤光滑而在宠物市场深受大家喜爱。
图3拥有外表犹如璀璨星空的星夜斑蟾(Atelopus arsyecue)更是让每一个见过它的人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天底下竟还有这么漂亮的蟾蜍。类似的“特例”还有不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蟾有毒,蛙无毒?
我 国古代有“五毒”一说,分别指的是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因此许多人将是否有毒作为区分蛙和蟾的依据,这又靠谱吗?
确实,大多数蟾蜍都具有一定毒性,它们可以通过身上的颗粒腺体或耳后腺分泌毒素,让试图将它们塞进嘴里的捕食者得不偿失。
传统中医中有一味药材“蟾酥”,即中华蟾蜍或黑眶蟾蜍身上的干燥分泌物,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蟾毒素(bufotoxin)。虽然蟾毒对人而言毒性并不强,但对于小型掠食动物,就不一样了,搞不好还要搭上一条小命。
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但如果你以为只有蟾蜍才有毒,那就大错特错了,蛙类中也不乏带毒的物种,甚至比蟾蜍更毒。
提到毒蛙,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箭毒蛙总科(Dendrobatidae )的成员们。五彩斑斓的华丽外表与剧烈的毒性,让它们成为自然界中“美丽毒物”的典范。
有多毒?箭毒蛙中的毒王——黄金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一只含有的毒素就足够杀死10到20个成年男性。其它箭毒蛙虽不都剧毒如此,但也够让不识趣的掠食者后悔不已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黄金箭毒蛙 Phyllobates terribilis 图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然而不同于蟾蜍在体内合成毒素,箭毒蛙是通过进食带毒的昆虫来累积毒素,因此从小在人工环境下饲养长大的个体并不具有毒性。
然而无论是蟾蜍还是箭毒蛙,它们都属于被动防御类型的用毒。蛙类中还发现了更厉害的角色,也是目前已知无尾目中唯二的主动注毒物种,格林胄蛙(Corythomantis greeningi)和布氏盔头蛙(Aparasphenodon brunoi)。
这两种蛙不仅可以分泌毒素,而且还能通过头部吻端的骨刺将毒素注入目标体内!科研人员在采样时就曾被刺伤,换来了5小时的放射性疼痛。不幸中的万幸,刺伤他们的是毒性较弱的格林胄蛙,如果被布氏盔头蛙刺中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据估算它的毒性约是美洲矛头蝮(Bothrops)的25倍,1克毒素可杀死约80个成年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格林胄蛙(B)和布氏盔头蛙(A)及它们的头骨特写 图源:Carlos Jared et. al. 2015
说到这,你或许已经意识到,其实蛙和蟾从一开始就是人为赋予的“称谓区分”,并不具有分类学上的划分依据,是一种非正式的区别对待。甚至在不同语言中还存在着同一物种既叫蛙又叫蟾的情况。
例如之前提到过的非洲爪蟾,它的英文名却是African Clawed Frog,而不是toad。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正式的学术交流中,科学家更倾向于使用物种的拉丁学名,而不是蟾啊蛙啊之类的俗名,避免产生歧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新贵宠物
虽然在过去,可能除了餐馆里的“熏拉丝”,蟾蜍在许多地方都不受待见,但如今它们却在宠物市场大放异彩,成为人气颇高的异宠。
其中名气最大的宠物蟾蜍,当属哈利波特系列中纳威·隆巴顿的宠物,Trevor。虽然在魔法世界中,可怜的Trevor经常被拿来当作测试药剂和练习咒语的对象,但它的人气属实不低,还有粉丝专门为它设计了周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源:哈利波特中文维基
在书中,JK罗琳并未对Trevor的外形特征做过多描述,无法判断其究竟是何物种。而在电影版中,导演选择了金背蟾蜍来作为Trevor的原型,坊间甚至有参演的蟾蜍就是JK罗琳自己的宠物一说。无论传闻真假,电影的大火却实实在在推动了这种南美洲大蟾蜍在宠物市场的热度,甚至为它赢得了一个新的别名,“哈利波特蟾蜍”。
除了哈利波特蟾蜍,沙蟾蜍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宠物之一。讽刺的是,它最初走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外表和温顺好养的特质,而是它所分泌的毒液。沙蟾蜍的毒腺中含有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5-MeO-DMT)和蟾毒色胺(bufotenin),两种致幻成分。当这些成分挥发时,只需深吸一口气就能给人带来约15秒钟的幻觉体验。
沙蟾蜍 Bufo alvarius 图源:blibli
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口服/吸食沙蟾蜍分泌物来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其中就包括拳王泰森这样的公众人物,甚至出现了为寻求刺激而舔蟾蜍表皮毒腺的情况。好在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危害后,这种畸形的“爱”被及时叫停。
还有个不得不提的异宠大户就是角花蟾科,科下可谓个个都是顶流。尤其是角花蟾属(Ceratophrys)的南美角蛙(Ceratophrys cranwelli),当年凭借在《单身男女》中和吴彦祖、古天乐的对手戏一炮而红。又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后,以低廉的价格、丰富的外观选择、较低的饲养门槛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现在几乎每个花鸟市场的水族摊位前都能看到这么一盆花花绿绿的小角蛙。
南美角蛙 Ceratophrys cranwelli 供图:葛致远
除此以外,峡谷穴蛙属(Chacophrys)的波子角蛙、猫眼蛙属(Lepidobatrachus)的小丑蛙,也都是明明可以靠饭量,但最终凭借呆萌的外表俘获无数人欢心的代表。
波子角蛙Chacophrys pierottii 图源:blibli 作者:达文Darwin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小丑蛙 Lepidobatrachus llanensis 供图:刘楠
提到蟾,还有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入侵物种问题。当年澳大利亚引进海蟾蜍(Rhinella marina)控制甘蔗蛴螬甲虫,结果引狼入室——甲虫没消灭干净,蟾蜍倒开始迅速繁殖扩张,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成为入侵物种的经典案例。
如今,还有一种原产自中美洲,叫温室蟾(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的小家伙也开始了它的全球化征途。与体型大、胃口大的海蟾蜍不同,体长不足3厘米的温室蟾无法“硬刚”,只能智取。
供图:葛致远
它有个别的无尾目成员都不具备的绝招:它没有卵外蝌蚪阶段!当别人从还是水里游的蝌蚪时,它们从卵中出来就是四条腿儿,可以自由蹦跶的小温室蟾了,优势可想而知。
温室蟾的发育卵 供图:葛致远
摆脱了蝌蚪形态的束缚,它们的卵可以随着各种绿植的盆土介质被传播到全球各地,落地后立马就能开启扩散模式,可以说是防不胜防。现在在我国台湾和深圳等南方地区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保不齐又将成为下一个大麻烦呢。
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编辑:未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