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不断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突出重点抓改革、聚焦成效抓改革、贯通基层抓改革,以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集团各部门、各单位以改革基层联系点为契机,强力推动改革攻坚,着力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取得积极成效。新闻宣传中心会同企业改革与管理部选取部分改革案例,进行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中线陶岔管理处
创新机制
推进管养一体化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改革创新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陶岔渠首枢纽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处(以下简称“陶岔管理处”)地处中线工程的“水龙头”,辖区拥有混凝土重力坝、水力发电站、全线挖深最大的深挖方膨胀土渠段、监测指标最多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等,工程特性复杂、运行管理涵盖范围广。
陶岔管理处自2024年被遴选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基层联系点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按照“立足三个安全底线、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助力管养一体发展”的改革创新思路,全面提升工程管护能力水平,增强基层单元管理效能。
改革管养模式 逐步自主运维
陶岔水质监测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过去由外委单位负责,工作内容包括巡检、更换试剂、维修设备等,管理处工作人员负责站房日常管理工作。2024年10月起,陶岔管理处主动作为,实现该站的自主维护——由两名管理处工作人员自主承担日常巡检、质量控制、备品配件更换等基础运维工作。截至2024年底,节约运维成本约7.3万元,显著提升管理处自主运维能力。
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外景
为进一步筑牢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2025年6月底,陶岔管理处完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工作,监测指标由原有的101项增至197项,实现了全方位、高精度、智能化监测,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次升级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迈向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一步。”管理处水质监测工作人员介绍说。
自有运维人员巡视水质自动监测站设备
优化管理模式 降本增效显著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不仅承担着向北方供水的光荣使命,还肩负着发电的重任。2025年初,管理处综合考虑上游来水及工程运行实际,提出采取调度措施加大上下游水位差,进而延长发电时间、增加发电效益。在上级调度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管理处于1月14日至2月17日启动刁河节制闸低水头退出调度工作机制,在确保工程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延长电厂机组发电时长,增加发电量250.39万千瓦时。
运维人员巡检陶岔电厂设备
此外,陶岔管理处积极探索降本提质增效的路径举措,在深挖方处置项目、35千伏线路迁改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建新利旧、新旧结合等方式,节约项目投资36万余元。同时,围绕后勤服务提质增效和自主运维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全面摸排保洁、绿化、餐服等岗位职责,优化岗位职能、工程流程以及协作节点,精简管理链条,由管理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截至2025年6月底,同比节约成本约5.7万元。
健全培养机制 打造拳头队伍
针对人员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陶岔管理处制定了一套贴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及任职条件,组织职工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提升履职能力。当前已有21人次考取执业类、操作类证书,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科学规划职工职业发展,根据现有的持证情况,按照技能人才、工程师、科研人员三个层级方向,为职工量身定制成长目标和成长路径,激励员工成长。采取轮岗机制,将导师带徒机制扩大至全体青年职工。在“导师”带领下,年轻职工全流程参与管理处3个土建专项、5个信息机电施工项目前期筹备及现场施工,积累了大量现场管理及施工经验,专业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巡视陶岔渠首设备
下一步,陶岔管理处将持续用好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基层联系点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坚决筑牢南水北调“三个安全”底线,不断提升运行管护能力和水平。
封面 | 陈思璐
撰稿 | 岳萌晨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陈思璐
审核 | 李东海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