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十四五”
残疾人事业这五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残联系统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奋力谱写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新篇章。中国残联新媒体推出《巡礼“十四五”•残疾人事业这五年》专题报道,展示各地各领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浙江:“凝心聚力十四五,砥砺奋进共富路
“十四五”期间,浙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大局中,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助残共富先行实践,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有力提升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我省残疾人就业帮扶案例先后获评第四届、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我省“帮扶残疾人就业增收”典型经验,中国残联发文推广浙江助残共富首批10项典型经验。
01
坚持精准覆盖、系统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稳进提质
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有力落实依靠家庭供养残疾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政策。完善更加精准的残疾人“两项补贴”管理发放机制,补贴标准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省残疾人在享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8.76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0.46万人,2021—2024年累计发放补贴119.62亿元。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补贴,持续推进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目前已有47项纳入我省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将儿童孤独症列入门诊特殊病种范围。积极推动残疾人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全省4.63万残疾人享受长护险待遇,占全省总数51%,成为主要受惠对象。持证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有效增强残疾人家庭抗风险能力。在“千万工程”中深入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项目,一体提供适度改造、家具家电适配等服务,2021—2024年累计整合财政和社会资金4200余万元,帮助5085户残疾人家庭改善提升居家生活环境。
图为残疾人家庭居住的净居亮居
0 2
坚持规范建设、强化内涵,残疾人托养庇护整体优化
将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残疾人之家建设纳入省政府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截至2025年3月底,全省建有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机构112家,市、县(市)覆盖率从“十三五”末的80%提升至100%,托养残疾人2.37万人;建有残疾人之家1662家,乡镇(街道)覆盖率从“十三五”末的75%提升至100%,庇护残疾人3.76万人。持续擦亮残疾人之家品牌,迭代完善社会多元共建、专业团队运营、综合品质服务、持续运行支持、动态规范认定五项工作机制,打造残疾人温馨家园和助残服务重要平台。联合多部门出台系列文件制度,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托养庇护服务政策,率先制定发布《残疾人托养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残疾人之家服务与管理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将残疾人之家作为浙江设立镇(街道)标准中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必备指标。开展全省助残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将就业培训、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功能嵌入残疾人托养庇护机构,推进机构内涵发展。
图为 弯湾托管中心——弯湾·爱生活小超市
图为弯湾托管中心——弯湾·爱生活洗车行
0 3
坚持多措并举、质效并重,残疾人就业帮扶成效显著
精心组织实施浙江省促进残疾人就业四年行动,助残就业项目连续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健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常态化机制,2021—2024年全省新录用残疾人公务员50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108人,国有企业正式员工192人。分类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针对残疾程度较轻、能力较好的残疾人,积极推动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就业;针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等能力不足群体,大力推进辅助性就业平台建设;积极开发电子商务、直播带货、低空经济、非遗传承等新业态就业岗位,打造“浙励”系列就业工作品牌。聚焦破解区域间残疾人就业不平衡问题,创新推进残疾人异地帮扶性就业,截至2025年3月底,全省建成帮扶性就业基地230家,跨区域帮扶380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坚持“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帮助有就业意愿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连续五年实现100%就业。截至2025年3月底,全省劳动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率达到71.18%,较“十三五”末提升14个百分点。2021—2024年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0.49万人次,“选、育、赛、用”全链条强化残疾人高技能人才培养,浙江选手在2023年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金牌数居全国首位。
图为2024浙江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茶艺组比赛
图为按比例就业:星巴克手语咖啡
图为开化县残疾人电商创业就业基地
0 4
坚持均等优享、科技赋能,残疾人康复服务有力提升
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唯一省级“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建设,探索构建更高水平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工作细则,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定点准入、协议管理和动态退出机制,残疾儿童康复补贴标准位居全国前列。推动辅助器具个性化服务,实施辅助器具实物配发和货币补贴双轨并行,创新引入“封闭式框架入围协议采购”模式,2021—2024年辅具适配23.09万残疾人。贯彻落实中国残联等9部门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杭州全国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余杭区高科技助残先行区建设,率先将智能仿生上/下肢、眼控仪、头控仪等高科技辅具产品纳入全省辅具补贴目录,率先实施科技助残公益项目为肢体残疾人免费适配智能仿生假肢。深入开展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推进孤独症人士全程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孤独症研究专项基金募集资金520万元支持孤独症研究。深化社区康复服务,截至2025年3月底,全省建成63家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基地,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1.49%。推进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业务总收入由2021年的9377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亿元。
图为强脑科技智能仿生腿
图为智能仿生手
0 5
坚持尊重主体、激发活力,残疾人教育文体亮点纷呈
实施浙江“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适龄残疾人接受“十五年”教育比例达99.29%。全省建成特教学校88所,累计完成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75所,标准化率达到86%。在浙江师范大学设立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为全国教育领域首家国家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推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显著提升,培养高职毕业生3935人,年均就业率达98.81%。广泛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特殊艺术公益巡演2500场以上,常态化开展残疾人单项体育赛事。培育县级以上残疾人艺术团体88个,残疾人文化人才1000多名,创作一批特殊艺术精品,我省残疾人演员精彩亮相北京冬残奥会和杭州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演出。成功承办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东部片区),参加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优化运动员集训管理和赛事奖励机制,建立省政府主办、省残运会和省运会同城同期举办机制。举全省残联系统之力保障杭州亚残运会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事业添彩”。我省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上获142金83银57.5铜,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二;在杭州亚残运会上获53金22银13铜,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在巴黎残奥会上获14金3银6铜,金牌数居全国第二,破纪录数居全国第一。全国首创举办2024中国·浙江残疾人未来科技运动会,探索残疾人体育运动新形态和科技赋能残疾人新路径。
图为艺术汇演节目群舞《星星的我》图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图为中国·浙江残疾人未来科技运动会中脑控轮椅竞速
图为中国·浙江残疾人未来科技运动会中弯弓射箭
0 6
坚持用心用情、畅通渠道,残疾人合法权益充分保障
健全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协商工作机制,全省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达288人、191人,省市县各级人大、政协广泛开展残疾人工作有关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协商活动,残疾人之家政协委员会客厅连续三年被省政协评为五星级委员会客厅。与省检察院健全完善公益诉讼配合协作机制,我省多个案例入选全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衢州市出台全国首部残疾人社会服务条例。制定全省残联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完善全省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规范化管理。加大残疾人法律救助力度,全省共建有103个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县级以上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实现全覆盖。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等联合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成立爱心助残律师团。完善残疾人信访办理机制,构建“来访、来电、来信、网络”全渠道反映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浙江成为全国“总对总”在线解纷第一批试点。
图为 法律助残 美好'浙’里助残法律“五进”活动启动仪式
图为法律助残现场为残疾人普法
0 7
坚持有爱无碍、平等共享,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链推进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全域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等4个项目获得全国首批无障碍环境认证“最高奖”三星级证书。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城市居住区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无障碍改造设计标准》等无障碍领域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无障碍社区建设,累计打造省级无障碍社区821个;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等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1—2024年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2006户,完成景区、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2507个。省市县三级组建无障碍督导队伍101支,吸收监督员1300余名。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出台《浙江省信息无障碍提升计划(2022—2025年)》,在线手语翻译、无障碍地图导航等在多地广泛推广应用,省两会电视直播增配手语窗口,推出手语电视新闻和天气预报手语节目,政府网站、政务APP实现无障碍阅览,“浙里办”全部应用完成无障碍改造,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不断完善。
图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手语天气预报
图为无障碍公交车
图为萧山机场无障碍候机位
0 8
坚持数字赋能、高效集成,智能化助残服务迭代升级
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残疾人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相融合,依托“浙里办”迭代“智慧助残”服务专区,集成残联、民政、人社、卫健等多部门共26个涉残服务事项,实现助残服务“掌上办”,“智慧助残”应用入选2022年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中国残联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全省覆盖,高质量完成残疾人证“跨省通办”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联网认证“跨省通办”等数字化改革任务。以智能化残疾人证申办为起点,集成“残疾人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便民智办小事”等打造“1+X”助残服务机制,实现非依申请事项自动办理,依申请事项一次速办,残疾人全周期服务综合集成改革获评2021年省改革突破奖铜奖。迭代推进数字残联“一中心两系统”建设,一体谋划推进全生命周期智慧助残系统建设,打造智慧助残服务中枢和数据中枢,有效优化残疾人办事体验;汇集核心业务数据,整合主要助残服务场景,实现集中一屏呈现;深入推进助残大脑建设,优化算法模型,形成致残原因分析、基本保障监测等7项智能模块;聚焦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智慧助残“协同端”。制定安全管理规范,完善应急处置流程,构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御体系。
图为残疾人使用智慧助残应用下单辅具
图为浙江省智慧助残(重大应用)
0 9
坚持广泛宣传、汇聚合力,残疾人友好氛围更加浓厚
精心组织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宣传活动。创新打造新媒体矩阵,浙江省残联视频号、抖音号浏览量超8900万,互动量近400万。广泛开展“大爱无碍”志愿服务活动,全省注册助残志愿者达5.36万人,培育无障碍观影讲解志愿服务队伍100支以上,服务视障等残疾人超11万人次。加快社会助残服务业发展,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助残服务。2021—2024年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善物4.38亿元,组织实施助残项目50余个。中国狮子联会浙江代表处开展“浙狮助残”系列项目,每年服务残疾人5万人次以上。以杭州亚残运会、巴黎残奥会等为契机加强残疾人事业国际交流,浙江残疾人运动员蒋裕燕获得202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谭玉娇担任国际残奥委员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运动员理事会委员。不断深化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合作,承办第三届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协作会议,与沪苏皖残联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创新举办长三角科技助残辅具创意创新大赛。
图为“助残共富看浙江”主题采风暨浙江省残联新媒体矩阵发布活动在杭州举行
图为第三届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协作会在龙泉召开
图为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
图为蒋裕燕获202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残疾人运动员奖
图为谭玉娇获巴黎残奥会举重冠军并担任国际残奥委员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运动员理事会委员
10
坚持固本培元、改革创新,残疾人事业基础不断夯实
纵深推进全省残联改革,以党建引领残联建设,加强清廉残联建设。坚持重心下沉、服务前移,持续深化困难残疾人关爱帮扶机制,我省残疾人家庭入户访视覆盖率实现100%。将残疾人工作和服务内容纳入城乡社区事项清单、社工职责清单,设置12项社区助残服务标准。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指导龙港市及全省经济开发区建立残联组织并独立开展服务,推动成立全国首个集中就业企业残疾人协会。完善专门协会运行管理机制,落实人员、场地等保障措施,省级协会年度经费预算从20万元增加到120万元,全国创新成立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并实现省市县全覆盖。强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省市县两级残联挂兼职副理事长配备率达100%;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配备实现残疾人联系服务全覆盖。强化资金保障,“十四五”时期,全省各级财政预计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352.8亿元,比“十三五”增长28.3%;连续实施三轮残疾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专项激励资金项目,累计安排资金6.2亿元,重点支持山区海岛地区康复、托养(庇护)等残疾人服务设施高质量建设。
来源 | 浙江残联
编辑 | 艾伯宁
审核 | 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