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届时,我国一大批军工装备将集中亮相,接受全国人民检阅,向世界展示中国捍卫和平的实力与决心。
阅兵看“门道”,前期功课少不了。小新推出特别策划“每天读懂一家军工央企”,带您认识阅兵场上“国之利器”的打造者。第二期认识航天科工,走起!
“东风”劲吹、“红旗”招展、
“鹰击”长空、“长剑”啸天,
当阅兵式上一枚枚
中华“神剑”庄严驶过天安门广场,
不仅昭示着东方雄狮的昂首屹立,
更是挺起了亿万国人的精神脊梁。
这些大国重器背后,有着同一个名字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航天科工总部大楼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航天强国和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主力军,航天科工始终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企业使命,全力推动“为国铸剑”伟大事业不断跨越和腾飞。
身为我国最大的导弹研制生产单位,航天科工已建立起完整的空天防御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研制生产体系,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和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大国重器筑牢国防基石
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战争是科技的博弈,是意志的较量。和平不能靠施舍,真理需要硬实力。
毛主席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邓小平同志说: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
先进的导弹装备就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就是筑牢国防安全基石的利器,就是领袖们念念不忘的这些“东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航天科工的前身是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里,是中国导弹的摇篮,是为国铸剑的源地。建院初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谆谆告诫科研人员:“我们从苏联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的样品,要在消化的基础上再搞自行设计。”他形象地比喻:“就像学会了走路,然后再跑步;就像爬楼梯一样,爬完了第一层,才能爬第二层。仿制是为了独创,但必须在仿制中把技术吃透,才能够独创。”这就为我国新生的导弹事业在迷雾中标明了路径。
钱学森给技术人员讲课
从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神州大地战争频发,民族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乏善可陈。
没有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条弹道计算需要用时21天之久。
没有设计资料,就从每一个电路到整机设备,在无数张坐标纸上拆解、推导着密密麻麻的数据。
面对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面对仅极少数人接触过的尖端导弹技术,中国航天人凭借着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与决心,以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来弥补经验上的不足,逐步探索出一条从仿制改型到自行设计、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东风一号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中国人用“争气弹”击碎了“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
1964年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红旗一号定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红旗二号装备部队,后多次击落来我国领空窥探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守住了祖国领空的安宁。
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核爆试验成功,彻底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
1964年至1972年,相继完成东风2号中近程导弹、东风3号中程导弹、东风4号中远程导弹、东风5号远程导弹“八年四弹”的集中研制。
1982年,潜地导弹巨浪一号水下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钢铁巨龙,俯瞰神州,航天神剑,纵横苍茫。中国导弹工业以一个个“零”的突破创造了伟大奇迹,并在新中国阅兵式上向世界发出了最振奋的宣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
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中国导弹、惊世亮相,被誉为“中国飞鱼”的鹰击八号导弹以及多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的红旗二号导弹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
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世纪之交、神剑出鞘,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一系列导弹装备展现中国导弹研制与生产领跑者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
在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大国长剑、所向披靡,首次亮相的陆基巡航导弹,成为媒体和世人竞相追逐的焦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放飞神剑、收获和平,中国导弹成体系亮相惊艳世界、振奋国人。
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
在2017年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式上,沙场亮剑、强军护国,中国先进导弹装备首次以战斗姿态在沙场“亮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
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重剑慑战、捍卫和平,航天科工牵头抓总的体系化、系列化、实战化国产现役主战装备空前阵容威武参阅。
在观看阅兵式后,网友们自信地说: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导弹射程内,才有国泰,才有民安。新中国成立76年来,实践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使航天人干事创业有了“主心骨”和“定盘星”;正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实现全国大协作和协同创新;正是因为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才能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创造人类航天史上的中国奇迹。
大国重器背后的创新实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导弹武器装备领域始终面临着超级大国的打压、封锁、制裁,更坚定了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尖端技术的决心,倒逼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我国航天工业历经多次体制变革,逐步实现了向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变。
1999年,美国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落后就要挨打”再次警醒国人,必须下定决心在高新技术领域奋起直追。
无论是在航天事业创建之初的艰难时刻,还是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从来没有幻想过走其他先进国家的航天发展路径,也从未寄希望于别国的技术恩赐,而是一代接着一代、不断攻克核心技术、掌握关键产品,勇创技术无人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发展道路,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70年来,中国航天战线自主创新并广泛运用着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科学构建协调高效的“两总”(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系统,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决策体系、以项目管理为抓手的组织体系、以工程总体设计部为龙头的技术体系、以质量管理为基础的产品保证体系。
航天科工通过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在重要领域和方向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不仅满足推进航天工程的技术需求,更带动国家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使我国在抢占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科技领域制高点上夺取了主动,推动了国防装备建设跨越发展,为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条条腾飞的曲线见证着成长轨迹,一顶顶骄人的桂冠彰显着创新实力。航天科工拥有我国第一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年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5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获批设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40余家。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遮风挡雨;科技进步,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在一次次震惊世界的试验成功和技术突破背后,是一代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英雄航天人。
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黄纬禄)群雕
1950年,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的钱学森,为科技报国毅然决定回国。当时美国国防部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说:“钱学森是制造火箭导弹的顶尖专家!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到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中国。”为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才艰难回到祖国。回国后,钱学森全心投入到祖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我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黄纬禄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理念,把责任和风险留给自己,把余量和荣誉让给他人。当时已年过六旬的黄纬禄,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体重少了11公斤。有人说,黄老总这是“剜”肉“补”导弹,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1982年,“巨浪一号”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发射试验成功,使我国拥有了应对核威胁与核讹诈的有效反制手段,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硬、更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身处现代社会,这些铸剑人追求的“名”与“利”有着比常人更特别、更崇高的注解,“名”是隐姓埋名的名,“利”是大国利器的利。航天人用国之利剑的钢筋铁骨,铿锵有力地诉说着“为国铸剑”的壮志雄心。
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陆基巡航导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批创新团队奖的刘永才院士,用切除70%的胃换来了70%的新技术;王振华总师一辈子扎根三线,和团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创了三线基地独立研制新型航天重点型号产品的先河。
航天科工的科技领军代表总是在人民大会堂后台领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于保密的原因,许许多多的“张总”“王总”“刘总”在公众面前仍然默默无名,或许几十年之后他们才能够为世人所知,就像如今人们在几十年之后才知晓郭永怀、邓稼先、钱三强等老一辈军工人的事迹。
每一次钢铁巨龙的腾飞而起、一剑中的,靠的就是这样一代代航天人不讲代价、不谈条件、无怨无悔的奋斗和奉献。
在航天,年轻人也有别样的诗与远方:有的试验队员甚至一年在试验外场超过300天;有的科研人员连续11个元旦都在戈壁滩度过。一位长期参加外场试验的小伙子在他的朋友圈曾经有这样一段独白:我曾用这双手,征服过70℃的沙海、戈壁,慑服过-40℃的冻土、冰砂,却留不住36.7℃的她。一位年轻的航天妈妈曾在出差期间做了一首名为《戈壁母亲》的诗:亲爱的孩子,妈妈凌晨要去遥远戈壁,原谅妈妈给你断奶;妈妈出发了,像战士一样转身离开你;在梦里,妈妈的双手延伸千里去拥抱你。一位等待着航天人妈妈的女儿写道:亲爱的妈妈,你在哪里,我好想你,如果你在田野,我会去田野找你;如果你在河边,我就去河边找你;如果你哪也不在,却在办公室里,那么我放弃找你,来等你。这就是新时代一个个普通航天青年的真实写照!
走过硝烟、走过风雨,一辆辆行进的导弹战车庄严传递着守卫和平的自信和担当,用铿锵有力的事实回应着60多年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回答“中国究竟能不能搞导弹”之问时的决心: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责任编辑丨李虹萦
校对丨刘一鸣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 | 新华社 央视新闻 航天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