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乡村振兴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亟待天下英才共谱的时代华章。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广纳贤才:既要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生产经营能人,也要挖掘乡村能工巧匠和乡土艺术家;既要依靠有号召力的创业创新带头人和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也要善用善经营的“乡创客”和懂技术的“田秀才”。唯有深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保障体系,方能汇聚人才振兴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精心培育本土人才,
厚植内生动力
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人才,对乡土怀有深厚情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一直以来,各部门在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方面持续深耕。特别是自2023年起,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如火如荼推进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旨在2025年年底前认定百名乡村工匠大师、设立百个大师传习所,认定千名乡村工匠名师、设立千个名师工作室,为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筑牢本土人才根基。各地区立足实际精准发力,通过靶向式培训、订单式送学等方式,助力本土人才强技能、补短板,培育乡村振兴“排头兵”。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立足资源禀赋,实施“头雁”“耕耘者”“高素质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育项目,打出了本土人才提质赋能的“特色牌”。
用心引进专业人才,
蓄足源头活水
当前,尽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但大部分乡村仍受限于基础薄弱、区位劣势等现实困境,对优秀专业人才缺乏足够吸引力。破解困局,需各地区各部门广招贤才、更新观念、创新方式,全方位、多渠道、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专业人才。一方面,要靶向定位精准引才。深入开展调研,摸清乡村人才家底,精准绘制“紧缺人才图谱”,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引进急需人才,避免盲目引才。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接柔性聚才。巧借赛事、活动等机遇,推动乡村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结对共建;因地制宜打造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中心,吸引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优秀专业人才投身农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暖心服务强化保障,
促进“双向奔赴”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举。”要让人才心无旁骛扎根农村、施展才华,关键在于构建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解决好人才的“急难愁盼”,办好人才的“关键小事”,让人才无后顾之忧。一是搭台赋能促成长。加快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载体,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和成长发展的稳固平台,使其才华充分涌流,实现个人价值提升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二是政策护航助创业。加大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普惠性扶持政策,落实创业补贴、信贷支持等优惠措施,点燃人才在乡村创业的热情,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三是多维激励增认同。建立健全荣誉激励与物质保障并重的长效机制,让人才在政治上受尊崇、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享美誉,增强其获得感和成就感。
当下,千里沃野人才汇聚。众多“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扎根乡村,大展才华,建设家园;一批批“周末专家”“假日教授”等专业人才穿梭于阡陌之间,服务“三农”。充满希望的乡村,正日益成为群贤毕至、成就梦想的热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唯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方能让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力量,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底气。
来源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5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