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时,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中心卫生院血透室内,74岁的王功美躺在治疗床上透析时,满面笑容地说道:“以前去县城透析,天不亮就得赶摩的、转大巴,单趟折腾得用2小时。现在走15分钟就到,下午还能回家料理一下家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一幕,是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之一“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县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在基层落地的生动体现。近日,在秭归县,记者看到,一项聚焦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回家工程”,让“家门口血透”从愿景变为现实。
长江穿境而过,将秭归县切割成“一江两岸三毗邻”的碎片化地貌。全县35万多人口中,350名血透患者有六成散居在深山。“过去全县仅2个透析点,磨坪乡患者到县城要颠簸3个多小时山路。”秭归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杜承文指着地图介绍,单次透析往返车费80元、餐费40元,患者年均额外支出超1.2万元。
更对患者不利的是,凌晨出发、深夜返程的奔波,使患者血压波动、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在县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李清江的记忆里,曾有患者为省钱租住在医院附近的储藏室,20平方米的屋子只有床和炉灶,“但比起舟车劳顿,这竟是‘最优解’”。
2022年,秭归县直面山区患者“透析难、奔波苦、负担重”的痛点,启动血透“回家工程”,围绕“精准覆盖、技术扎根、温暖守护”3个维度精准发力。
精准覆盖,破解“山高路远”。“围绕患者需求画圈!”杜承文带领团队踏遍12个乡镇,划分出环城区、环西南、环江北等五大服务圈。在归州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等乡镇陆续建成4个标准化血透站,配备25台血透机、4套反渗水系统。随着4个血透站运行,全县患者县域透析率从50%跃升至81%,96名“外漂”患者回乡透析。
技术扎根,突破“人才荒”。“穿刺成功率从70%提高到98%!”在郭家坝镇血透站,护士长熊桃演示新学的“绳梯穿刺法”。技术提升得益于医共体帮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派出专家驻点带教,开展血管通路筛查200余例,填补乡镇超声引导插管等技术空白。“90后”护士宋金梅在县医院进修3个月,掌握8项核心技术,被患者称为“穿刺一针准”。如今,全县乡镇血透室实现“零感染、零事故”,技术规范率达100%。
温暖守护,打造“生命驿站”。归州镇血透站“生命长廊”的12个储物柜挂满患者衣物,隔壁3间免费宿舍整洁温馨,供来透析的患者临时住宿。“每年省4000元房租。”在归州镇血透站透析的患者向立金说。此外,血透站还组织志愿者组建“七彩”服务队专车接送患者;为患者办生日会、包粽子;护士为失能老人清理污物、换纸尿裤……一系列措施让透析患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下一步,我们将推行‘血透﹢腹透’双轨模式。”杜承文表示,该县人民医院已开展腹膜透析培训,计划为适宜患者提供居家腹透方案。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龚晓红 通讯员 王湘玲 容雯雯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