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财发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夏季雨天高风险场景驾车提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6 09:40:48   浏览次数:9  发布人:28ca****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近日,内蒙古、吉林、河北、北京、四川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预计未来几天,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至东北地区强降雨持续,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夏季雨天出行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在介绍了关于我国雨季的特点和关于雨天安全驾驶的要点,但雨天还有很多典型的高风险驾驶场景,本期我们重点分析雨天高风险场景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并提出这些场景下的安全驾车提示和不同群体的出行策略


    近日,内蒙古、吉林、河北、北京、四川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预计未来几天,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至东北地区强降雨持续,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夏季雨天出行应该注意什么呢?

    我们在介绍了关于我国雨季的特点和关于雨天安全驾驶的要点,但雨天还有很多典型的高风险驾驶场景,本期我们重点分析雨天高风险场景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并提出这些场景下的安全驾车提示和不同群体的出行策略。

    【雨天高风险场景及驾驶策略】

    01 隧道

    风险因素:一是视线不良。隧道内部视线条件较差、封闭、空间小。二是路面沉积。隧道路面受阳光、风力等因素影响较少,尘埃等沉积物容易长期沉积在路面上。三是油膜隐患。车辆尾气、车辆泄漏的冷却液/润滑油、轮胎碎屑等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容易形成油膜,降低隧道内路面附着系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1 雨天隧道场景

    驾驶策略:一是提前减速。由于雨天隧道内路面可能产生油膜,更为湿滑,进入隧道前要提前减速并注意隧道内外路面材质变化。我国南方为解决隧道内路面因长期潮湿而损坏率较高的情况,部分道路会在隧道内铺设水泥路面。二是不要变道。注意在隧道内行车禁止变更车道。

    02 桥梁

    风险因素:一是容易结冰。桥梁处于悬空状态,周围空气流动快,且没有地热供应,散热也快,降雨时遇低温天气,桥面易结冰。二是横风隐患。桥面附着系数降低,且雨天多伴随大风,部分跨越峡谷地带的桥梁,桥面易形成侧向横风,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三是水位上涨。部分河道受雨天降水影响,水位上涨,容易形成漫水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2 雨天桥梁场景

    驾驶策略:一是注意安全提示。通过桥梁前,注意观察桥梁两侧安全警示提示,切勿超速/超重通过桥梁。二是注意横风。行至有“注意横风”警示标志的路段时,双手略微用力握紧转向盘,提高注意力控制好车速,切忌超速。遇到横风袭来时,要双手用力握紧转向盘,稍向逆风方向修正,逐渐减速,千万不要急转方向和猛踩制动踏板。三是注意水深。通过漫水桥时,注意查看水位上涨情况,当水位已淹没桥墩或上涨至桥面底部,特别是水位已漫过桥面时,不可冒险通过,谨防车辆坠落河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3 注意横风标志、漫水桥标志

    03 弯道

    风险因素:一是视线盲区。弯道路段路况复杂,视距条件不佳,易产生视觉盲区。二是侧滑翻车。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受到离心力作用,雨天弯道路面摩擦系数降低,横向力系数随之降低,车辆易发生侧滑或倾斜,冲出弯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4 雨天弯道场景

    驾驶策略:一是过弯前鸣笛示意。通过弯道前,降低车速,严格按照限速规定行驶,可以使用车辆灯光和喇叭提示其他车辆,降低弯道和降雨带来的视觉盲区影响。二是过弯时减速稳方向。转动方向盘的速度要慢,轻踩刹车,避免急转向或急刹车造成侧滑。三是切勿弯道超车。遇对向来车超车时,减速靠右侧道路行驶,并适当鸣喇叭、变换远近光灯提示对向来车。四是侧滑处置。发生侧滑时,基本原则是捋顺方向、避免失控;稳方向、判方向、忌慌乱。先减小油门,顺着车尾侧滑方向打方向盘,让前轮指向可行驶的方向。打方向的幅度切忌过大,能够指向可前进的方向就足够,如果反打过头,车可能会向另一个方向撞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5 弯道及建议速度标志

    04 长下坡

    风险因素:一是制动失效。下坡时车辆受到自身重力作用速度越来越快,长时间使用制动容易发生制动失效。二是坡道湿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降低(正常干燥沥青路面约0.7,雨天降至约0.4),在雨天和长下坡双重影响下,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6 雨天长下坡路段场景

    驾驶策略:下坡时要适当加大跟车距离,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同时注意观察交通标志标线,合理控制车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7 下陡坡标志

    05 下凹式立交桥

    风险因素:一是积水聚集。强降雨期间,雨水都沿斜坡向桥区最低处汇集,但是由于部分立交桥的自身建造条件无法完全发挥排水能力,可能致使大量雨水汇集。二是标识不明。一些下凹式立交桥的积水提示标志设置在桥下内壁上,驾驶人在进入下凹式桥区前无法看见提示标志,造成涉水驾驶风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8 下凹式立交桥积水场景

    驾驶策略:一是观察水深再前行。城市下凹式立交桥在降雨天气容易形成积水,可借助“注意积水”标志观察积水深度,确认是否可以安全通过。二是慢速通过不停留。确认可以通过时,低速匀速通过(车速不超过5公里/小时),中途不停车,切勿高速行驶。三是积水过深不冒险。水位达到车辆保险杠或轮胎三分之二处时,不宜冒险涉水,尽量绕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9 注意积水标志

    06 低洼路段

    风险因素:一是点位增加。受道路设计、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势低洼的路段平时不影响通行,但暴雨天气排水不畅,容易产生积水。二是深度增加。强降雨天气,低洼路段积水深度可能迅速增加,导致车辆无法通行,甚至被水淹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10 低洼路段场景

    驾驶策略:一是路面积水但能分辨道路标线时,降低车速,找准路线,充分观察,防止水花溅到行人、非机动车,速度保持在 30公里/小时以下匀速行驶。二是水面有波浪或与路缘石平齐时,此时积水深度约为15-20厘米,要进一步降低车速行驶,会车时防止积水从车辆进气口进入,在大型车辆和高速行驶车辆旁行驶时,溅起的水花容易造成驾驶人瞬间“失明”,要注意远离,降低车速,及时行驶至安全地点。三是积水淹没轮胎(普通小型汽车)高度一半时,积水深度约为30-40厘米,此时应避免涉水,选择绕行。已驶入的车辆应低速行驶,注意水面旋涡,车辆一旦熄火不可再次启动,此时车辆已无法通过,牢记生命至上,勿贪恋财物,及时逃生。

    07 山区道路

    风险因素:一是道路中断。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连续降雨、山洪可能导致山区道路损毁、塌方,造成交通中断。二是地质灾害。如行驶途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11 山区道路遇损毁、塌方场景

    驾驶策略:关注气象信息。当气象部门发布“蓝黄橙红”暴雨预警时注意提前绕行,避开山区路段;如果已经进入山区,则尽快驶离。


    【不同群体出行策略】

    小车驾驶“慎涉水”:小型车辆涉水深度有限且较大型车辆来说自重较轻,出行前要利用地图软件查看出行路线上的积水情况,避免因误判水情造成涉水风险。

    大车驾驶“防侧翻”:雨天大型车辆装载货箱遵循“下重上轻”原则,即重物放底部,轻货放上层。避免头重脚轻引发侧滑、侧翻。行驶时尽量靠道路中间行驶,避免溅起的水花影响其他车辆、路侧骑行人及行人。同时大型车辆盲区范围大,应格外注意观察周围车辆和行人动态,预先判断车辆和行人可能受积水影响突然改变方向轨迹,避免紧急刹车导致车辆侧翻。

    摩托车驾驶“防漂移”:摩托车驾驶人受佩戴头盔、雨水及骑行速度较快等因素叠加,造成视线不良,当雨量达到暴雨级别时不建议骑行摩托车出行。雨天道路上的标线处比正常路面要更滑,摩托车骑行时尽量避免压道路上的标线骑行,否则容易增加侧滑风险。道路上的排水口通常设置在道路两侧位置,摩托车骑行时不要为了避开排水口而紧靠左侧骑行,容易增加和其他车辆的碰撞风险。


    外卖骑行“稳重心”:外卖骑手雨天出行要坚持“安全至上”,穿戴好雨衣、头盔;优先接取短途单,骑行保持低车速;切勿因着急取货、送单而闯红灯、突然横穿马路;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时最好暂停接单。


    行人步行“多观察”:雨天出行撑伞或穿雨衣,视觉和听觉都会受到限制,撑伞时尽量不要将伞面倾斜,这样会遮挡视线,影响观察路面情况;穿雨衣横过马路时要多转头观察,确保安全再过街。遇路面积水时,下水井盖可能被水冲走或不稳定,如果发现路面中有旋涡状水流一定要绕行;发现有电线探入积水时及时绕行,避免触电风险。此外,儿童、老人等群体需加强防护,儿童不单独出门,老人需主动降低步速步幅,建议使用手杖等辅助工具。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驾驶人安全研究部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28ca****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8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