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台教育主管部门配合赖清德“台湾台语”论调对所谓《“台湾台语”常用词辞典》新增词条,然而这些词条无一例外都与大陆闽南方言在语音和语法上一致。可见,台湾的闽南语并未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核心要素都与大陆闽南方言高度一致。
赖清德将台湾闽南语称为“台语”并试图与闽南语割裂,是典型的“台独”分裂主义话术,其目的是通过制造语言隔阂来构建所谓的“独立认同”,这在语言学和历史学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这是赖清德当局“去中国化”的又一出荒诞闹剧。
2025年4月28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闽南语版在台北首映。身着汉服、画着精致唐代妆容的台湾女孩林家萱,专门从北京飞回台北参加首映记者会。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闽南方言传播模式的计量分析表明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方言同出一源
闽南语又称福建话、闽南话、河洛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沿海闽语中的一种汉语方言,形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广东东部以及台湾。
泉(州)漳(州)片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闽南语分支,是闽南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台湾的闽南话也属于泉漳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闽语分布全图及闽语在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和广东五省的分布。(图片来源:《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
唐朝时期,闽南方言已在泉州、漳州辖区(含今莆田、仙游、龙岩等地)通行。据南宋福州地方志《三山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光州固始(今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南下入闽。陈元光于垂拱二年(686年)奏请设立漳州,继续开发当地,获武则天批准。随行的众多将士及家眷定居闽南,成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成分,进一步影响并塑造了闽南方言。
两宋以后,受地理位置及本土人口压力影响,闽南方言逐渐向广东扩展,传播至潮汕平原、雷州半岛及海南岛。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唐宋时期便有漳州民众跨海至台湾,明清两代更有大批移民东渡,故台湾的闽南方言是由福建泉州、漳州两地移民带入的。
位于台南安平古堡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1661年至1662年初,郑成功挥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张梦翰团队通过对包括台中闽语在内的11个闽南方言代表点的音系结构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台湾的台中方言与泉州、厦门、漳州等大陆方言点的音系特征差异极小,在邻接树中紧密聚类,音系结构相似度极高。对闽南方言传播模式的计量分析印证了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方言同出一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闽南方言11个方言点的邻接树。(图片来源:张梦翰,金健,潘悟云,2016闽南方言传播模式的计量分析.语言科学.)
这充分证明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方言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地域变体,且具有高度的社会语言学意义的“可通度”,根本不存在所谓“台语”与“闽南语”的分割。
赖清德声称“母亲讲的话是台语”,完全是对语言根源的歪曲,其所谓的“台语”本质上就是闽南方言,是汉语大家庭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
古闽语的历史层次分析揭示闽方言的形成与来源
古闽语的来源可追溯至古北方汉语。研究表明,西晋永嘉之乱后,司(州)豫(州)移民(今河南北部、东部及安徽北部)和青(州)徐(州)移民(今山东东部、南部及江苏北部)汇聚在太湖流域,他们的语言杂染吴语后,再度南移入闽形成闽方言,其主要根源在中原东部,来源于古北方汉语。闽语的北方起源也解释了闽南语又叫作河洛话的原因,河洛话最初就是古代黄河、洛水(河南一带)语言。
古闽语的来源也有南方族群语言的底层因素。学者研究表明,早在汉唐时期,闽方言开始形成,北方汉人的南迁带来了北方汉语,这是其重要的基础来源。但与此同时,福建地区的古老族群如闽越族等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些语言(包括南岛语、壮侗语、苗瑶语等)在词汇等方面对闽方言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闽方言的底层语言成分。
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的南音,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图为2023年12月泉州举办的“海丝飘南音·故乡月正明”南音专场演出。新华网发(主办方供图)
此外,闽方言还受到古吴语和古楚语的影响,比如六朝时期,江东语(主要通行于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以及安徽东南部等地)在特定时空凭借优势向南扩散,对闽方言产生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闽语的音韵系统由不同时代层次的音韵特点组成,包括汉代、南朝、唐宋等不同时期的层次,反映了不同阶段汉文化文读系统的层叠。总之,闽方言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南方族群语言长期“交互作用”,以及在历史发展中与周边多种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
可见,台湾闽南语不仅仅与福建等地的闽南方言同根同源,更可以追溯至汉唐以来的古北方汉语。
台湾操闽南语的闽南人的身份认同基于语言、历史、文化、血缘等多方面事实,绝非赖清德之流可以随意篡改和否定的。
2024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7所大陆高校40名师生受邀赴台交流。这是对马英九先生4月率台湾青年学生前往大陆高校交流的回访。图为送别大陆师生后,台湾陪同同学展示写有大陆同学祝福留言的引导牌。(图片来源:新华网)
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容歪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语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话乃至台湾少数民族所操的南岛语都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赖清德割裂台湾语言与大陆语言联系的言论,本质上是为“台独”分裂活动服务,试图从文化和身份认同上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无论赖清德如何歪曲事实、混淆视听,都无法改变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历史,无法改变闽南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事实,也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作者简介:邓晓华,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研究院首席专家,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健,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研究院研究员,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生
来源 | 道中华
作者 | 邓晓华 俞健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