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财发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王阳明这10句话,能解决人生大多困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0 20:47:59   浏览次数:2  发布人:756a****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在现代生活的喧嚣洪流中,我们时常被精神内耗拉扯、被俗事纷扰裹挟……其实,五百年前的王阳明早已为现代人预备了破局的钥匙。阳明之学不是抽象的空谈,阳明的龙场悟道和“惟精惟一”的意本体,是可以被普遍化的体验。通过以心印心的用心体悟与践行,你也会拥有一份清明与笃定。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正如人大哲学系温海明教授所指出的,阳明学就是改变意识之学。只要当下意识有所转化,就意味着当下改变了命运;如果人能


    在现代生活的喧嚣洪流中,我们时常被精神内耗拉扯、被俗事纷扰裹挟……其实,五百年前的王阳明早已为现代人预备了破局的钥匙。

    阳明之学不是抽象的空谈,阳明的龙场悟道和“惟精惟一”的意本体,是可以被普遍化的体验。通过以心印心的用心体悟与践行,你也会拥有一份清明与笃定。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正如人大哲学系温海明教授所指出的,阳明学就是改变意识之学。只要当下意识有所转化,就意味着当下改变了命运;如果人能念念改命,未来就会彻底焕然一新。

    从“心即理”的根本洞见,到“悔悟需改之”的修心要诀,王阳明以“致良知”为脉络,将生命智慧编织成照亮现实的光。

    他让我们在追逐外物时记得“主一于天理”,在自我怀疑时唤醒“胸中自有圣人”的自信,在与他人相处时以“相下则得益”成就彼此。

    当“心天之意”的光明穿透日常琐碎,我们终将发现:王阳明所揭示的,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现世中成就自我、超越困境的生命之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明] 沈俊:《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

    来源:绍兴博物馆

    01

    如何能够改变命运?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人的意念总是思绪万千,可以纵横八万里,没有可以把握得住的方向,无法知道下个念头何时出现、走向哪里。

    但是,初学者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持守一个稳定的志向,虽然心灵的时空时刻都在变化,但还是要试图去稳定地加以把握。

    阳明认为,持守志向就是让心意发动有一个稳定的中心,比如关于痛的意,是最不能自我控制的意,也是最难忍受的意念。

    但如果对于志向的执守,能够像痛的意念那么强烈,那么就可能控制住意念的发动。


    王阳明记功碑,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02

    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读书内容记不记得不是关键,要点在于回到自家生活经验当中,回到自己身体和心灵当下的历练当中,去不断反躬自省,自证心天之意的真实不虚。

    心天之意的体证虽然在当下,但其意识指向其实是向着未来的,是具有前瞻性的,是可能同时性地把未来的意识能量提前预见、展开并实化在当下的,也是能够把当下的意识能量充分展开、发展并延续到未来的时空境域之中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03

    如何面对俗事纷扰?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俗事之所以成为纷扰,并非事物本身必然带来烦恼,而是我们的心对其产生了执着、分别、好恶,即私欲遮蔽了本心。

    因此,遇到烦心事,首先要觉知:是我的什么念头、什么情绪、什么期待在让它困扰我?是恐惧失去?是渴望控制?是厌恶不如意?

    将注意力从外界的事拉回到内在的心,认识到烦恼的根源不在外物,而在内心对它的反应模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04

    很想修心,但没时间?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在事上做工夫才会有收获、益处。

    如果只是一味地喜好宁静,那么一遇到事情发生就会慌乱,最终不会有进步。

    那种追求宁静时所做的工夫,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05

    天资平平,很不自信?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圣人,但只是因为自认为不可能达到,自己把圣人都给埋没了。

    不独圣人心意通天,事实上每个人本来都是心意通天的圣人,只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领悟到这一点,或者偶尔领悟但不能坚持,所以心天之意渐渐被遮蔽、被泯灭,不能澄明出来。

    致良知其实就是领悟心天之意本来通天,使得一般人从不觉转化为“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06

    很专心了,但没收获?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好色就专心在好色上,喜好财货就专心在喜好财货上,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心志专一吗?

    这不过是所谓追逐外物,不能算是心志专一,心志专一就是专心于天理。

    阳明强调修行的核心工夫不是只要在意念发动处专一就可以了,而是带有反思、判断与行动的力量,甚至这种反思、判断和行动的力量,才是修行意识工夫的关键所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07

    如何与朋友相处?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务必要互相谦让,才能彼此受益,互相争高低,就会带来损害。

    维持朋友关系,就是互相尊重,彼此承认对方优点,甘拜下风。谦让才能让彼此增长得益,共同修持心意通天境界。

    如果相互计较,彼此在意的只是自己的私利,那么终将造成彼此的损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08

    如何能学有所成?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凡是可以用功、可以说出来告诫别人的,都是下学,但先验的道与理,也是可以意会的,需要靠悟性。

    上达只是在下学工夫中。在下学的材料和工夫当中,上学境界立即朗现,不是另外以别的方式单独出现的。凡是圣人所谈到的,虽然极其精微,也都是下学工夫。学者只要在下学里用功,自然就能上达,不必另外去探寻一个上达的工夫。

    真正的学问超越表面的表达,也超越具体的工夫。下学与上达一方面不可分,一方面又要有区分。阳明学不是单纯的工夫之学,而是上达天理的学问。


    来源:央视大型纪录片《王阳明》

    09

    如何减少精神内耗?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人不可停留在一直后悔的状态当中,因为后悔不等于改正,而关键还在于改正,彻底放下后悔的意念,也放下后悔意念所牵连的对象。这样,心意才能端正,即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去。

    如果心意总是牵连着过去的错事,那么在悔恨之中,其实还在错上加错,并没有改到心天之意的正道上来。

    如果要修养自己并实现理想境界,就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让心意发动达到通天化境。

    10

    如何直面自己的缺陷?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在本心与眼睛当中,当然本心更重要,如果重视本心,眼睛的不舒服就可以减少,这其实是一种意识转化的能力。

    人对自己的痛苦需要做意识的合理化,降低其严重程度,尽量使其不干扰自己本来的意识状态。


    [明] 蔡世新:《王阳明肖像轴》

    来源:上海博物馆

    -End-

    观点资料来源:《传习录明意》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56a****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8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