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秘密失窃
项目面临“生死抉择”
检察机关坚持刑民一体保护
帮企业摆脱困境
护密就是护生命,护密就是护发展。一个技术秘密对一个企业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在一家化工企业的遭遇中,这个问题的答案被具象化了——
“当时,我们的项目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技术秘密被窃取之际,项目面临是继续推进还是暂时搁置的‘生死抉择’,越大的投资可能意味着越大的亏损。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及时制止和叫停侵权,技术秘密没有被大规模扩散,给了公司持续推进项目的巨大信心。”
距离案件完全办结虽然已经过去数月,山东潍坊A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A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办主任刘先生近日在向记者讲述时仍难掩激动:“这个案件办理之后,我们企业顺利投产涉案项目,连续化生产与绿色工艺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创造新增销售收入近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人,目前已就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PCT国际专利2项,已获授权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1篇,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什么样的技术秘密如此重要?经历这个案件之后,企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记者来到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A公司一探究竟。
该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知名化工公司,是全球农药产品的头部生产制造商。该公司投资4亿余元研发一款农药产品,其技术信息是商业秘密。2022年4月,文某等人从该公司离职,将该公司研发的农药产品相关资料进行拷贝,后文某入职某科技公司,将私自保存的A公司的涉密资料和通过贿买等方式从A公司在职员工徐某处获取的相关技术涉密资料一同用于某科技公司农药产品项目改造。
2022年9月,A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2023年6月,公安机关以某科技公司、文某等4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向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下称“滨海区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该院充分运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结合涉案行为性质,引导公安机关将侦查重点由经营信息转变为技术信息,解决经营信息难以认定损失数额的问题。同时提出对于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尚未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的,损失数额可以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合理许可使用费予以确定,为案件的办理明确方向。
与此同时,滨海区检察院检察官开展自行补充侦查,通过实地走访了解,补充调取劳动合同、保密协议、涉密岗位清单、文件控制程序等保密措施资料,进一步完善证据体系。
办案并不只是打击犯罪,还要帮助权利企业挽损止损。对此,滨海区检察院以刑民一体保护机制入手,保护权利与打击犯罪同步推进。检察官及时告知权利人诉讼权利义务,为权利人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供支持,通过刑事追责制止侵权行为的同时,积极帮助被侵权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以实现“惩治犯罪”和“救济损失”的双重法律效果。
2023年12月,滨海区检察院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对某科技公司、文某等4人向法院提起公诉,A公司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经法院审理,某科技公司被判处罚金100万元,文某等4人也分别获刑并处罚金。同时,某科技公司和文某等4人赔偿A公司损失836.85万元。一审宣判后,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今年5月,法院作出刑事附带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件办理之后,A公司踏踏实实投产涉案项目,销售收入和就业岗位得以大幅增加,围绕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达14项,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更长远的利好是:通过办理该案,检察机关帮助该公司建立一系列“护密”机制,同时以案释法,推动公司加强警示教育,严防“内鬼”窃取商业秘密。
案件办理后,滨海区检察院推动建立企业权益护航示范基地,帮助企业树立法治信心,为拥有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筑牢“技术防火墙”,形成“研发—保护—产业化”的技术秘密保护良性循环,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司法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作者:李国明 邱春艳 张鹏)